甄选谜底解答安然无恙指打一个最佳准确生肖,成语释义疏解
安然无恙指的是生肖蛇、生肖马、生肖兔
安然无恙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的是蛇、马、兔
《完璧归赵得无恙,智勇护宝传千年》
“安然无恙” 的典故源自战国时期 “完璧归赵” 的历史事件,其背后藏着一段彰显智慧与气节的传世故事。据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记载,楚国人卞和曾于荆山得一璞玉,历经三代君主献玉,两次被诬 “欺君” 断足,最终璞玉被剖开,得绝世宝玉 “和氏璧”,此璧因质地温润、色泽莹透,成为天下共传的至宝。后来和氏璧辗转流入赵国,被赵惠文王收藏,消息传到秦国后,秦昭王心生觊觎,派人送信给赵王,谎称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—— 彼时秦国国力强盛,赵弱秦强,赵王深知这大概率是一场 “以城换璧” 的骗局:若拒绝,恐遭秦国兴兵讨伐;若应允,又怕城池落空、玉璧被夺,满朝大臣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。
就在赵王焦虑之际,宦官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。蔺相如分析局势后,主动请缨出使秦国,临行前对赵王立下誓言:“臣请奉璧往使,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,必使和氏璧与臣皆安然无恙返赵。” 抵达秦国咸阳宫后,秦昭王果然只专注于欣赏和氏璧的华美,对交割城池之事绝口不提,甚至让妃嫔侍从传看玉璧,毫无尊重赵国之意。蔺相如识破秦王的诡计,立刻上前一步,以 “璧有微瑕,愿为大王指认” 为由,从秦王手中取回玉璧,随即后退至宫殿立柱旁,怒发冲冠道:“大王欲得璧,派人发书至赵王,赵王召群臣议,皆曰‘秦贪,负其强,以空言求璧,偿城恐不可得’,议不欲予秦璧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,况大国乎!今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,故臣复取璧。大王必欲急臣,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!” 说着便持璧欲撞柱,秦昭王唯恐至宝损毁,连忙道歉并命人拿出地图,假意指出十五座城池的位置。
蔺相如深知秦王只是缓兵之计,便顺势提议:“和氏璧乃天下至宝,赵王送璧时曾斋戒五日,设九宾之礼,大王若有诚意,也应斋戒五日,再举行受璧仪式,臣方敢献璧。” 秦王无奈应允,蔺相如却趁此机会,连夜派随从乔装成平民,怀揣和氏璧从小路潜回赵国。五日后,秦昭王如期举行受璧仪式,蔺相如坦然告知 “璧已归赵”,并有理有据地说:“秦强而赵弱,若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赵,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?” 秦王虽怒,却因理亏且不愿为一块玉璧破坏两国关系,最终只能放蔺相如安全返回赵国。和氏璧完好无损回归,“安然无恙” 也从此成为成语,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平安无事,未受任何损害。
“安然无恙” 与龙、虎、牛三个生肖的关联,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生肖的象征意义与平安寓意: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,代表着祥瑞与守护之力,古代帝王以 “真龙天子” 自居,认为龙的庇佑能让国家安定、百姓安然,宫廷建筑中龙纹随处可见,民间也相信龙能驱散灾祸、护佑万物无恙,如端午赛龙舟便有 “驱邪保平安” 的寓意,其威严神圣的特质与 “安然无恙” 的平安内核高度契合;虎是 “百兽之王”,在民俗文化中具有威慑邪祟、守护安宁的寓意,古人会将虎符作为调兵凭证,象征权力与安全,也会在门楣上绘制虎形、给孩童穿虎头鞋,认为虎能抵御鬼魅灾祸,保障家人与财产安然无恙,如春节贴 “虎镇宅” 年画,便是借虎的勇猛特质守护平安,与 “安然无恙” 的守护内涵相符;牛则象征沉稳与安稳,在农耕社会中,牛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伙伴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劳作节奏因牛而稳定,古人认为牛的温顺可靠能带来生活的平顺,避免意外变故,如 “牛年吉祥” 的祝福便暗含 “安稳无灾” 之意,其踏实坚韧的特质恰好对应 “安然无恙” 所追求的平稳无灾状态。
“安然无恙” 不仅是一个承载历史记忆的成语,更是融合了智慧、勇气与民俗信仰的文化符号。从蔺相如凭智勇守护和氏璧的典故中,我们能看到古人在困境中坚守承诺、捍卫珍贵事物的担当 —— 这份 “护璧归赵” 的决心,让 “安然无恙” 超越了单纯的 “平安” 含义,更增添了 “坚守与守护” 的精神内核;而与龙、虎、牛生肖的关联,又让这个词语从历史事件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吉祥寓意中,成为人们传递平安祝福的载体。无论是节日里对亲友 “安然无恙” 的祝愿,还是面对挑战时对 “平安顺遂” 的期盼,这个词语都跨越了千年时光,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愿望连接起来。它既保留着历史的厚重感,记录着 “完璧归赵” 的经典故事;又充满着民俗的温度,通过生肖象征传递着对平安的珍视,成为中华文化中极具生命力的一部分,让 “平安” 这一朴素而珍贵的追求,在语言与文化的传承中永远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