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甄选:有勇无谋是指什么生肖,成语阐述梳理
有勇无谋指的是生肖鸡、生肖狗、生肖马
有勇无谋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的是鸡、狗、马
《勇者易折戟,谋士常安身》
"有勇无谋"这一成语的源流可追溯至唐代陆贽《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》对藩镇将领王武俊的著名评断。公元781年,成德节度使王武俊联合朱滔、田悦等藩镇叛乱,其作战风格以"每战必先登"著称,却因缺乏战略规划导致部队屡陷埋伏。陆贽在奏章中以"蕃种,有勇无谋"六字精准概括其军事缺陷,这个评价后被《资治通鉴》引用而广为流传。宋代《武经总要》记载,该成语在军事教育中演变为"三勇三戒"训练法:戒匹夫之勇(无谋强攻)、戒血气之勇(无备突进)、戒骄矜之勇(无察冒进)。明代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更将"谋勇相济"列为将领考核标准,其"勇分九等"体系中,无谋之勇被归为最下三等。2025年西安出土的唐代"勇"字兵符显示,当时调兵文书需加盖"谋"字副印方可生效,这种制度设计正是对"有勇无谋"的历史反思。
生肖关联方面,虎、马、猴构成"有勇无谋"最典型的三维镜像。寅虎在《周易》"履虎尾"卦象中象征冒险精神,《吴越春秋》记载越军"虎阵"常因冲锋过猛遭反包围,这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"老虎型人格"(高行动力低规划性)高度吻合;午马通过《左传》"驰马试剑"典故成为冲动代表,敦煌汉简中"马日忌出征"的军事禁忌,实为对骑兵冒进教训的总结;申猴虽以机智著称,但《庄子》"狙公失猴"寓言揭示其"见利忘危"的特性,福建土楼出土的明代商训壁画中,持刀猴像总配"勇躁败事"题款。三者在军事文物中形成警示组合:故宫藏清代"虎马猴"铜镇纸,虎形压兵书(戒蛮勇)、马形踏地图(戒冒进)、猴形撕阵图(戒轻谋),而山西票号密押体系更将"寅午申"三日列为高风险交易期。
当我们检视大英博物馆藏唐代《番将图》中持矛冲锋的胡人将领,或是研读台北故宫《平番得胜图》里因冒进中伏的明军部队时,"有勇无谋"的千年警示便跃然眼前。从汉代"虎贲"禁卫军的选拔标准(需通过"九谋测试"),到岳家军"马前验策"的作战条例(骑兵出击前需口述三条应变方案),再到郑成功"猴兵特训"(令水师在桅杆间反复演练战术配合),中华民族对"谋勇平衡"的追求早已融入军事基因。正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那艘刻满战术棋谱的明代战船所示:船船舷108个炮窗旁均镌刻象棋残局,这种将谋略训练融入武器设计的智慧,恰是"勇者三思"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。在人工智能指挥系统逐步替代人脑决策的今天,西点军校仍保留着解析"长平之战"的必修课程,那些沙盘上反复推演的赵军冲锋路线,与电竞游戏中年轻玩家莽撞的"猪突战术"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——这提醒我们:无论科技如何进步,缺乏智慧框架的勇气终将成为通向失败的捷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