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行作吏打一准确最佳生肖,词语解答释义解释
一行作吏指的是生肖鼠、生肖虎、生肖兔
一行作吏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的是鼠、虎、兔
《出仕便束凌云翅,宦海难寻自在身》
"一行作吏"这个承载着中国士人仕隐矛盾的成语,其典故源头可追溯至三国魏景元二年(261年)嵇康那封著名的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。当时担任吏部郎的山涛(字巨源)举荐好友嵇康接替自己职务,这位"竹林七贤"的精神领袖以二千余言的长信断然拒绝,其中"游山泽,观鱼鸟,心甚乐之。一行作吏,此事便废"的宣言,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捍卫精神自由的标志性文本。唐代《晋书》记载,嵇康在洛阳东市临刑前索琴弹奏《广陵散》时,其"目送归鸿,手挥五弦"的潇洒姿态,恰与"一行作吏"的束缚形成强烈反差。宋代《太平御览》收录的《竹林七贤论》更补充细节:山涛收到绝交书后"执书泣下",却仍每年在嵇康忌日准备一份未送出的官服,这种微妙态度折射出传统文人"出"与"处"的两难抉择。值得注意的是,清代《聊斋志异·云梦公主》中书生耿去病"今一行作吏,何得复尔"的叹息,将这一命题延伸至科举制度下的普通士人群体,而故宫博物院藏明代《十八学士图》里那些刻意被画作"身在庙堂,神游林泉"的官员形象,则是该文化心理的视觉化呈现。
生肖象征中,牛、马、兔构成与该成语最富哲思的对应关系。丑牛通过《庄子》"宁生而曳尾于涂中"的典故成为拒绝束缚的精神图腾,《史记》记载老子骑青牛出关的传说更强化其自由意象;午马因《周易》"乾为马"的卦象被赋予进取特质,但杜甫"蹴踏涧谷实"的诗句又揭示其被役使的困境;卯兔则凭借《诗经》"有兔爰爰,雉离于罗"的比兴,象征机敏避祸的生存智慧。三者在文人画中形成固定组合:赵孟頫《二羊图》以牛马隐喻仕隐选择,八大山人《兔石图》则通过瞪眼露齿的野兔表达对体制的疏离,而郑板桥"写取一枝清瘦竹,乌纱掷去不为官"的题画诗,常配以牛背牧童、马厩老驹、月下野兔的意象群。民间更有"牛耕砚田马踏官道,兔捣月窟三般逍遥"的谚语,将三者作为人生选择的象征物。
当我们重读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宣言,或凝视台北故宫藏《归去来兮图》中那位解印绶而去的背影,便能理解"一行作吏"这个成语蕴含的永恒命题。从李白"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"的狂放,到苏轼"长恨此身非我有"的慨叹,再到袁枚"一官奔走空皮骨"的自嘲,中国文人始终在庙堂与江湖间艰难平衡。正如大英博物馆藏敦煌《逸人图》所绘——牛卧林泉、马系官柳、兔隐草莽的构图,道破了知识分子"形役"与"神游"的永恒矛盾。在这个职业选择日益多元却难逃绩效压力的时代,这个源自嵇康的古老表达依然闪耀着警示之光: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避体制,而如王阳明所言"在事上磨炼",在承担责任的同时,守护心灵深处那片"游山泽,观鱼鸟"的精神自治领空。那些当代人离职信里"世界这么大,我想去看看"的流行语,何尝不是二十一世纪版的"一行作吏,此事便废"?只是今人比嵇康幸运的是,我们拥有了更多在"入世"与"出世"之间寻找第三道路的可能性。